整塊的毛氈撰制好以后,就可以對其進行剪裁和制作。牧民一般會比著以前的舊氈子加工,這樣做出來的尺寸比較準確,干起活兒來也更加方便。如果是新建的蒙古包,沒有舊氈子可比對的時候,就要重新計算、裁剪和制作,大致的方法是這樣的:
1·制作蓋氈
(1)剪裁。蓋氈是覆蓋陶腦用的四方形氈子,它不但要將陶腦完全蓋住,而且四邊還要再留出一些距離。剪裁時,先量出陶腦的直徑,然后每邊再放出一柞的長度即可。
(2)鎖邊。把蓋氈的四條毛邊折到下面,用馬鬃繩壓著折過來的兩層氈子鎖一道邊。經過鎖邊的氈子不但好看,而且周圍不易起毛,不易變形,這是制作各種毛氈的必備工序。
(3)縫帶子。首先,把羊毛和馬鬃混在一起,搓成3m左右長的扁繩。接著把繩子的一頭縫在頂氈角上,四角各一根。最后,把繩子的另一頭用布纏好、縫結實。
事實上,制作各種氈子的工序大同小異,基本就是剪裁、鎖邊、縫帶子這三樣。在這當中,由于每種氈子的大小、形狀各不相同,因而差別主要體現在剪裁上面。
2·制作頂氈
頂氈分前后兩片,形狀好似一個大扇面二搭蒙古包時,它上面的小圓弧要和陶腦對齊,下面的大圓弧要和烏尼腿兒對齊。剪裁時,先用一道木撅子把整塊毛氈釘在地上,在上面拴一根長度等于陶腦半徑十烏尼長的繩子。用這個“圓規”在氈子上畫個半圓,這就是頂氈的大體形狀:接著,再用和陶腦半徑等長的短繩量出小圓弧的位置,一塊頂氈基本上就量出來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搭建蒙古包時,后頂氈是壓著前頂氈的,這樣包頂才沒有縫隙。所以剪裁后頂氈時,兩條直邊還要各放出一柞到一柞半的距離才行。
頂氈剪下來以后,先要鎖邊,然后再根據實際需要,縫上若干條繩索,具體方法不再冗述。
3.制作圍氈
蒙古包的圍氈是長方形的,由于沒有弧線和各種棱角.因此直接拼制出來就行。一般情況下圍氈共有4塊,制作前先要比著哈納的大小大體量出尺寸,然后上下左右各放出一柞左右進行制作。拚制圍氈時可以做得稍微大一點(尤其是西北側那塊),因為這樣正好能蓋住各處的接縫。但是萬一做小了也不要緊,可以通過彌接的辦法把不夠的地方補上二
圍氈的面積大、分量重,做好以后要在上面均勻地縫一排短繩,這樣在搭蒙古包時就可以把它們拴在烏尼桿上,防止下滑。
4.制作氈門
所謂的氈門其實就是一道門簾。它的長寬以門框的外棱為準。從大氈子上剪下來以后,要在靠上的位置,左右對稱釘兩塊碗口大的牛皮,中間穿出窟窿、安上鐵環。然后,用一根皮繩穿過鐵環,這樣將來就可以把它系在門頭上了。另外,在氈門上面的兩個角上還要縫上繩子,將來系在烏尼腿上。有了這些繩索之后,遇上再大的風也不會把它的四角吹起來。
5.制作頂飾
頂飾是蓋在頂氈上的一層裝飾氈,它的造型豐富,有圓形、多邊形、八角星形等各種式樣。頂飾的外觀漂亮,輪廓曲折,但是制作起來卻比較麻煩,以八角星形頂飾為例,它有四個平角、四個尖角,平角略長,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正方向;尖角稍短,分別指向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四個方向。制作時要比量著已經做好的頂氈進行。
第一步,根據兩塊頂氈圍出的小圓,裁剪出陶腦的位置。
第二步,以陶腦的位置為中心,畫兩個垂直的長方形。它們就是頂飾上伸出的四個平角,寬約1尺,長度略小于頂氈的直徑。
第三步,畫兩條垂直相交的線段,長度大于平角總長的一半。
這個十字要與之前的十字以45。交叉,形成一個“米”字形。線段的四個端點是尖角的位置,用圓滑的弧線將它們與平角連在一起。并進行剪裁,一個漂亮的頂飾就大體成型了。
剪裁好后,牧民還會用雙道毛繩進行鎖邊,并在每個角上縫6、7尺長的繩索,這樣一個頂飾才真正大功告成。
以上介紹的只是各種毛氈的基本做法。事實上,毛氈最大的亮點體現在它們的裝飾性和藝術性上。每塊氈子的紋飾都是婦女們根據長輩的教導和自己的創造,一針一線繡出來的。這些紋飾不僅線條流暢、繁簡得當,而且裝飾題材涉獵甚廣,從抽象紋樣到花卉走獸無所不包。正因為有如此之高的藝術價值,蒙古族的制氈技藝才被視為是民間美術中當之無愧的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