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蒙古包基本上都是工業化生產,沒有什么文化和傳承可言,對于旅游景區、民族餐飲、農家樂以及度假村等地的使用已經足夠了,但是對于傳統的蒙古包制作工藝,我們要以繼承和發揚的心態去學習。
傳統的蒙古包分為木工、繩索、毛氈等三個部分。既然是繼承和發揚,我們就應該以最原始的心態去考慮生產制作等工藝。
1·確定蒙古包的規格:不同的使用需求,不同的財力肯定是不一樣的蒙古包規格,王公貴族、可汗那顏和平民百姓的蒙古包大小肯定是不一樣的。當年成吉思汗的移動戰車包,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房車,移動的城堡,規格之宏大,前所未有。但是對于普通牧民,做一個5——10米直徑的蒙古包就足夠用了。
2·制作烏尼、哈納、門和陶腦,烏尼和哈納,就是圓形的木桿,只是長度不同,一般都是柳木制作的,柳木韌性較好,在大風、大雪天氣可以將外力減弱,并不會折斷。制作烏尼和哈納工藝簡單,按照要求的長度、粗細進行精細加工就可以了,表面均勻,無樹皮、無毛刺就可以達到要求,哈納還要按照一定的距離打孔,然后將木桿按照菱形網格用皮釘穿起來,皮釘就是制作好的生牛皮皮條,穿過后兩端打結即可。陶腦是按照傳統的卯榫工藝制作的木器構件,工藝比較復雜,樣式多種多樣,由于是圓形的,比較考驗木工的水平,門的制作也比較復雜,大小基本上一樣,但是對于汗王的巨大型蒙古包和軍營主帥的議事大帳,蒙古包的門一般比較大。
3·制作繩索:繩索制作在現代來看不值得一提,但是在古代,完全是依靠手工完成的,將漚好的線麻主桿部分的外皮分離出來,陰干至80%。此時依靠手搓的方式制作繩索,后來有一些簡易的制繩工具。一個人一天可生產數十米的麻繩,粗細根據生產需要選擇即可,一般直徑1厘米的比較常用。
4·毛氈的制作,毛氈分為圍氈和頂氈兩部分,圍氈是按照蒙古包高度和周長為尺寸依據的一塊矩形毛氈,使用時制備的毛氈參數略大一些,以防止縮水。頂氈是一整塊圓形的毛氈。超大型的蒙古包也采用多塊毛氈拼接。上面以縫合、紋繡等方式做上各種裝飾。用以美化蒙古包。
5·選址組合:由于蒙古包是移動式的,一般在制作之前無需選址,只有在使用前才開始選址,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就可以了,蒙古包組裝工藝簡單,即使是完全不懂的3——5個人,兩個小時也能完成,如果是熟練的蒙古族年輕人,3個人半小時就可以完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