繩索體系是構成蒙古包的三大體系之一,在結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小到一根皮釘,大到一根圍繩,少了哪樣也不行。蒙古包的繩索都是用動物的鬃毛和皮革制成的。它們不僅韌勁十足,而且不像麻繩那樣一泡水就容易爛掉。蒙古人打繩結也有一手絕活兒,經常讓人看得眼花繚亂。在錫林郭勒學習搭建蒙古包的時候,牧民大哥三下五除二捆好的繩結,我們幾個外行照著攝像機看了半天,居然沒看明白;不僅如此,如果碰到個沒見過的繩扣,外行人連解都解不開。
有學者把蒙古包的繩索體系分成了原料繩索、連體繩索、單體繩索①三大類。所謂原料繩索,就是連接木構件,并使其擁有新特性的繩索。例如,由于皮釘的連接,哈納才擁有了伸展的特性;再如,穿綴在烏尼上的繩環使其能夠掛在哈納上。由于這些繩索已經成了制作某種構件的原材料,因而得名。至于連體繩索,指的是縫在毛氈上的繩子或帶子。比如頂氈、頂飾上的繩子等等。單體繩索是指用來綁扎各種構件的單獨繩索,如圍繩、捆繩等。下面著重介紹各種各樣的單體繩索。
圍繩:蒙古包頂的彎隆結構有一大好處,就是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。但是這種結構也存在一個缺點,就是頂部的重量會向下傳導,并分解成一個垂直向下的壓力和一個橫向的側推力。如果不想辦法將側推力抵消掉的話,整個彎隆結構就會垮塌。鑒于語言描述太過抽象,不妨做一個實驗驗證。拿出一張紙,用雙手按住紙的兩端向中間推,使其拱起成一弧形。這就相當于是蒙古包的包頂。再把一支鉛筆放到弧形頂端,以此模擬壓力。這時,由于拱形結構的關系,原本柔軟的紙張的抗壓能力大大增加了,因而鉛筆并沒有把它壓垮。如果將按住紙的手松開,由于缺少了制約,在橫向側推力的作用下,紙的兩邊迅速彈開。于是,這個虛擬的蒙古包被壓垮了。
為了抵消側推力的影響,游牧民族想了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法,那就是用橫向的圍繩將其牢牢箍起來。圍繩分為兩種,一種是直接綁在哈納木架上的,稱為里圍繩;另一種是把圍氈捆在哈納上的,稱為外圍繩。前者的功能比較單一,就是起抵消側推力,穩定結構的作用。而后者的作用就多多了:首先,它能把圍氈牢牢固定在木構架上,防止大風將氈子掀開或使氈子滑動;其次,它對穩定蒙古包的木結構起輔助作用;還有,從蓋氈、頂氈和頂飾上拉下來的繩索都要固定在它上面;最后,圍繩組成的水平線豐富了蒙古包的立面構圖,因此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。一般情況下,一座蒙古包的里圍繩只有1根,而外圍繩則有2——3根。由于被包在圍氈里面,所以里圍繩的樣子可以不好看,但一定要足夠結實。否則一旦斷裂,哈納便會向外傾覆,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。
圍繩(包括其他繩索)的制作很講究,一般是用馬鬃搓出來的。先順搓一根繩子,再反搓一根繩子,把它們并攏在一起,一針一線地縫起來。這樣就制成了一根帶有“人”字形花紋的扁繩子。蒙古人把這種花紋叫“天箭”,有迎接吉祥到來的美好寓意。這么做出來的繩子結實耐用,不怕風雨,還能吃上勁兒。
墜繩:墜繩是從陶腦的中心點上拴下來的長繩,主要功能是在大風天里固定蒙古包。平日里,牧民會把墜繩夾在東邊的烏尼上。風暴襲來的時候,在墜繩的末端安個撅子,迎著風的方向固定在地上,或是在墜繩下端墜上重物,以防止蒙古包被大風掀翻。墜繩有三種式樣:一種是扁圓的,可以直接搓成;一種是扁平的,就像前面介紹的圍繩一樣;還有一種是一根很長的皮條。制作墜繩的材料有公駝的膝毛、馬鬃、馬尾、熟好的皮條等等。
蒙古人非常尊敬墜繩,把它看成是保佑家宅安寧、保存五畜福扯的吉祥之物,所以沒有墜繩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蒙古包。每當搭新包的時候,墜繩上要拴上包著青棵的藍色哈達,寓意這家人的日子像天空一樣晴朗,子孫像青棵一樣繁衍。在賣牲畜的時候,人們要從動物的身上拔下一撮毛,拴在墜繩上,象征把牲畜的福社留在家中。
拴墜繩的講究也很多。天氣好的時候,墜繩要松松地掛著,并被盤成羊肚兒的形狀,據說這樣有利于生財二繩子的末端要從東側烏尼的間隙穿進去,打一個吉祥活扣再掏出來。墜繩垂下來的部分長短要適當,一般以站起來不碰頭、伸手能夠著為宜。由于被看成是一條生財之路,所以墜繩的尾巴決不能指向門口,否則錢財就可能沿著這條路跑到門外去。
壓繩:壓繩是加固烏尼和頂氈的繩索:它也有內、外兩種:直接捆在烏尼桿上的叫內壓繩,功能是穩定烏尼,并防止陶腦傾斜;壓在頂氈外面的是外壓繩,主要作用是加固頂氈,防止大風把它吹起來。壓繩的材料、做法與圍繩一樣,只是更短、更細一些。
捆繩:捆繩是將兩扇哈納綁扎在一起,使其成為整體的繩子。捆繩一般不長,大約4--5尺(1.33——1.66m),只要剛好夠綁兩扇哈納就行。捆繩是用馬鬃馬尾搓成,一頭兒是個繩環,另一頭兒用布包住。立木架的時候,捆繩要從上往下,走“之”字形把兩扇哈納口捆住,如果有富余的繩頭,可以拴在旁邊的哈納腿上。